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第一研
|
||
研讨项目
|
互动前
|
互动后
|
活动内容
|
《快乐女战士》整段乐曲共2分35秒,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显得太长。
|
保留最抒情的引子部分和最活泼的第一段乐曲,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对比明显,幼儿易于感受和理解,且时间长度为1分16秒,作为打击乐活动的乐曲,乐句工整、长度适中。
|
活动目标
|
1.感受音乐活泼、快乐的气氛,喜欢欣赏娘子军女战士英气勃发的形象。
2探索运用无声的身体动作方式为音乐伴奏,感受运用不同的物品为乐曲伴奏的快乐。
3.初步培养幼儿喜爱民族音乐的情怀。
|
在目标中增加一点,让幼儿体验运用不同方式演奏的快乐。
|
活动道具
|
以扎成捆的筷子为演奏道具,通过敲击发出的清脆声表现音乐欢快、活泼的气氛;另一端系上红绸带,用红绸飘动的柔美感表达引子部分音乐的抒情、优美。
|
1.添加铃鼓,大鼓两种乐器:铃鼓与筷子轮奏,大鼓添加在音乐的最后一句,以增强演奏的高潮效果。
2增加算盘:一方面算盘的音色与筷子接近,可以增强筷子组的音响效果;另方面可以让孩子发现算盘与筷子一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都能成为一种有趣的演奏乐器。
|
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第二研
|
||
互动教师
|
自我反思
|
教育行为的跟进
|
俞老师
|
让幼儿欣赏视频中快乐女战士的芭蕾舞表演,原汁原味,形象而直观,但是依然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俞老师在感受第一段音乐时增加了让幼儿跟随音乐学跳简单的芭蕾动作的环节,师幼一起体验踮着脚尖跳舞的感觉。这一变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让他们兴趣盎然地体验了一回芭蕾。
|
陈老师
|
要培养幼儿喜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怀,就一定要让幼儿在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本次活动在这点上是下了功夫的,如:选择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演奏给幼儿的新奇感;运用轮奏等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带来的乐趣等等。但我感觉活动设计还是缺少了一根能引领整个活动给幼儿快乐的“纽带”。
|
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身善于与幼儿沟通、互动的专长,设计了“传递快乐”的活动方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将快乐的传递变成贯穿活动始终的“纽带”。通过“传递快乐”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师幼之间、或同伴之间、或师幼与听课教师之间相互传递着各自的感受和快乐,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的怡情作用。
|
林老师
|
俞老师、陈老师组织的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直观地看到她们在组织过程中的现场把握、随机调控的策略和方法,解决了困惑我的问题:所备的教材、教案与预想的幼儿课堂表现不一致时的矛盾,对我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帮助很大。
|
|
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第三研
|
|
链条式互动中的焦点话题
|
互动后的解决方案
|
问题1.新课部分是按“引子——第一乐段”音乐顺序,还是依据“先完成主体部分的打击乐活动目标——引子部分的无声动作体验”的流程展开?哪种方案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
林副园长提炼:将活动图谱截成第一乐段的打击乐部分和用绸带感受的无声动作两部分,先展示第一乐段的图谱,完成主体部分的打击乐活动目标,再回到引子部分。其根据是:(1)幼儿已有的阅读节奏图谱的经验可以迁移到绸带动作图谱的阅读上; (2)筷子是本次活动的主要乐器,另一端的绸带则是附加道具,先用筷子演奏,再用绸带感受,既发挥了道具的多种功能,又能给人以主次分明的印象。
|
问题2.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支持幼儿有效记忆最后一个乐句的演奏节奏?
|
组长提炼:图谱采用的十六宫格的设计。最后一个乐句在十六宫格外,十三顶红军帽的连续排列与十六宫格内整齐排列的红军帽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要先引导幼儿去发现其不同,通过集体数帽子知道这一乐句共有十三拍,再启发幼儿联系过去的学习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如:默数拍子、认真听音乐、眼睛看图谱、每看到一顶帽子就敲一下筷子等。
|
问题3.添加的乐器铃鼓与筷子的轮奏,是否有其它更合适的替代品?(铃鼓是在第一研讨论中确定要选择的道具。)
|
组长提炼:经过“实践课”和“跟进课”,铃鼓始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作为轮奏“配角”的算盘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么,以后的“展示课”我们就请铃鼓“出局”,让算盘“脱颖而出”,与筷子轮奏。其根据是:(1)筷子和算盘都是生活中的用品,同属生活乐器;(2)筷子和算盘发出的音色相进,轮奏时可避免两种乐器音色不同音量大小差别大的问题;(3)本活动中算盘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优于铃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