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一下经验交流,共有16307条结果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美术评价
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必须在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让美术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标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美术评价类别:课改纲要浏览次数:5530次
-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标签: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果,沉浮类别: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浏览次数:1913次
-
家园共育:谁说教育孩子只需要幼儿园老师就够了?
多数家长认为家长们就是要将孩子照顾好,教育的问题交给老师就好了,其实不然,教育孩子应是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沟通、交流的。培养孩子,特别需要孩子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合作。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学习优秀、品行端
标签:家园共育,教育孩子类别:教育理念浏览次数:2234次
-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课程这个用语,在我国的学前教育法规中一直没有出现过。自2000年以后,随着中小学校本课程引发关注,学前领域中的园本课程随即成为热点,伴随着园本课程这个概念的普及,
标签:幼儿园课程类别:课改纲要浏览次数:286次
-
尊重幼儿的成长需要——提高教学活动游戏性水平的前提
游戏——大家都知道,这种活动的“特质”就在于:因为它能够在过程中不断提供快乐体验,因而成为活动主体自觉选择从事、而且可以较长时间乐此不疲地沉浸于其中的活动。
标签:尊重,幼儿,成长需要,提高,教学活动,游戏性,水平类别:教学互动浏览次数:1055次
-
如何把握《指南》实施的整体性原则——以小班进餐环节的教育契机挖掘为例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首要实施原则。《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强调,实施时“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标签:《指南》,整体性原则,小班进餐环节类别:课改纲要浏览次数:3307次
-
幼儿“唠叨”中的教育契机
3-6岁儿童普遍具有“三好”特征,即:好动、好奇、好问,这是该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同时也是儿童的认知需要。这个阶段的幼儿能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了一定的倾诉需求,对周围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标签:幼儿唠叨,教育契机类别:幼儿教师随笔浏览次数:825次
-
幼儿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指导
提问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师幼互动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离不开精心设计、有效组织的提问。
标签:幼儿园教师,提问有效性,策略指导类别:教学互动浏览次数:2310次
-
在比较中解读幼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个别化教育,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尤其是解读幼儿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标签:比较,解读,幼儿类别:心理特点浏览次数:1508次
-
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音乐活动——秋天弯弯
设计意图:歌曲《秋天弯弯》从弯弯的果实人手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又以“弯弯的扁担”“弯弯的手臂”“弯弯的嘴儿”将歌曲推向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
标签: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音乐活动,秋天弯弯类别: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浏览次数:5236次